圖/教育部
跨域融合 | 數位人文教育引領AI時代新風貌
發布日期:1/21/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專院校跨域課程設計與轉型,致力於培育兼具數位技能、跨域能力與深厚人文素養的未來人才。
透過這些課程,學生能在AI時代打下堅實基礎,以迎接多變的未來挑戰。
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於本(114)年1月17日舉行成果發表會,回顧過去兩年來的成就,各校團隊共開設206門課程,吸引約7800名學生參與。
(圖/教育部)
這些課程形成了包括「數位人文創新學程」及「人工智慧跨域應用」等共計10個微學程,以及11個學分學程,涵蓋「數位人文與社會跨域」與「跨科際智慧應用」等主題。
其中33門課已成為學校必修課程,並與全臺74個產業單位和在地組織合作,推動課程共授與學生專題研究,讓學術與實務相輔相成。
在師生共同創作的數位人文專案中,成功大學發起的《重返田野:數位振興西拉雅》項目,融合數位技術與人文關懷,探索西拉雅語復育之路。
高雄科技大學的《可視化唐詩譯境-嫦娥》結合生成式AI技術與譯後編輯,創新呈現唐詩翻譯新境界。
聯合大學的《共築友善未來:AI親子陪伴與友善父母理念推廣計畫》,通過AI與心理學合作,開發情感支持聊天機器人,幫助改善離異家庭的親子互動與心理健康。
這些成果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更為跨領域合作開拓了新視野。
(圖/教育部)
教育部回顧過去兩年的推動成果表示,計畫超乎預期地豐碩,未來將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人文人工智慧教育。
新一期「數位人文跨域人才智慧領航計畫」共識營已正式展開,共聚15校團隊的力量,通過跨院系合作。
設計涵蓋「生成式影音創作」、「文化創意產業科技應用」及「大數據與商業分析」等多元主題課程,鼓勵學生運用科技工具發展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蔡今中講座教授指出,學生的卓越成就離不開教師們的全心投入與指導。
從初步接觸數位人文到逐漸精通,師生們以專注、熱情和執著的精神,共同描繪出AI時代的數位人文教育願景。
(圖/教育部)
展望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支持跨域課程發展,期望通過這些計畫為學生打造多元豐富的學習環境,並鼓勵全國各校共享資源、交流成果,提升臺灣教育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對於有興趣瞭解更多數位人文創新人才培育計畫內容的讀者,歡迎造訪「數位人文計畫網站」(https://sites.google.com/view/digihumanity/)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