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三方支付業者監管存隱憂,立委擬重新定位法律地位
發布日期:8/2/2023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台灣目前擁有眾多第三方支付業者,包括綠界科技、藍新和紅陽等,但由於這些業者不需要獲得主管機關的特許成立,總共登記的業者高達一.四萬家以上,讓立法委員們擔心主管機關追蹤監管變得困難。
一家第三方支付業者指出,目前簽署的法規主要針對小型或未營業登記的業者進行監管,對於市佔率大且資本額高的業者來說影響甚微,但這樣的規定也不無篩選效果。
台灣亞太監理科技協會秘書長李震華指出,第三方支付業者與特許的電子支付廠商不同,它們只是廠商和消費者交易間的通路,業務僅限於代收代付,且不能有儲值帳戶。因此,它們由數位部門監管而不是金融部門。申請第三方支付帳號的過程需要業者的審核,並需要與金融機構的帳戶連結,意味著金流仍然需要實名制,理論上比較難被用於洗錢和詐騙。
然而,李震華也坦言,詐騙集團可以利用多種管道進行詐騙活動,不僅包括第三方支付和虛擬貨幣,連遊戲點數都可能被利用。政府當然可以將第三方支付納入特許行業,按照金融行業的標準進行監管,但除了需要考慮必要性外,還需要重新定位其法律地位。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