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教育部
教育部體育署推動青年足球運動,發布專業頭頂球訓練指引保障健康成長
發布日期:12/14/2024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為了落實「基層扎根、廣植足球運動人口」的政策,教育部體育署積極推展學生足球運動,鼓勵學童養成規律運動的良好習慣。
隨著足球運動在兒童與青少年中的普及,如何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保障他們的健康成長,成為體育署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的重要課題。
為此,雙方攜手研訂了「兒童與青少年足球頭頂球訓練建議指引」,旨在降低運動風險,確保年輕選手的安全。
足球運動的魅力與挑戰
足球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之一,不僅能提升體能和技術,還能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
然而,對於身心尚在發展階段的兒童與青少年而言,足球運動中的某些動作,如頭頂球,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因此,如何在推廣足球運動的同時,保障年輕運動員的安全,成為關鍵議題。
(圖/教育部)
國際標準引領,確保安全參與
蘇格蘭、英格蘭、美國、紐西蘭及日本等國家已針對兒童與青少年的足球頭頂球動作制定了運動指導方針。
並對訓練及比賽中的頭頂球動作進行限制或禁止,以降低頭部傷害的風險。
教育部體育署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參考國際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的頭頂球訓練建議指引。
專業座談,共同制定指引
為全面了解足球運動對兒童及青少年身體發展的影響,體育署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邀請了運動醫學、小兒神經醫學、運動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
以及各教育階層的足球教練和中華民國足球協會代表,召開了「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指引建置計劃-足球頭頂球訓練指引」座談會。
會上,專家們深入討論了頭頂球訓練對年輕運動員可能帶來的生理影響,並共同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訓練建議。
具體建議,保障健康成長
在座談會中,小兒神經醫學會林建志醫師指出,「兒童腦部發育至11歲時,腦細胞數量才達到成人的95%。
若在此階段受到腦部損傷,可能影響未來的認知功能表現。」復健科鄭惟仁醫師強調,「青少年處於變動階段,腦部發展在12歲後才逐漸成熟,因此在此之前需有相關保護規範。」
體育署呂忠仁主任秘書表示,為預防兒童與青少年在足球訓練中因頭頂球而造成生理傷害,建議包括以下策略:
6歲以下:不安排頭頂球訓練。
9至12歲:若有頭頂球訓練需求,建議使用氣球或泡棉球,並逐步強化核心穩定性及頸部力量。
12至15歲:使用4號球或最低氣壓5號球進行訓練,並對頭頂球訓練量進行評估與紀錄,隨時關注選手的身體狀況。
(圖/教育部)
足球運動的多重益處
足球運動不僅有助於兒童與青少年的體能發展,還能培養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抗壓能力及思考能力。
透過適當的訓練指引,孩子們可以在安全的環境中享受運動樂趣,健康成長。
展望未來,推動永續發展
體育署與國家運動科學中心期望,透過「兒童與青少年足球頭頂球訓練建議指引」及完善的分級競賽規範,降低運動風險,保障年輕運動員的安全與健康。
未來,體育署將持續關注足球運動的發展,推動更多適合兒童與青少年的運動項目,讓足球運動在基層扎根,廣植足球運動人口,為台灣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