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工業區遛毛小孩、老工廠變身藝廊 外媒讚譽的前衛改造設計在台灣
發布日期:11/26/2023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傍晚,涼風吹來,台中港關連工業區服務中心的前庭,一名男子牽著柴犬,沿著新鋪好的圓環走道,悠哉散步。
一整片灰白色的工業區裡,這裡是難得的綠地。
「以前庭園被馬路分割,重新設計之後,變得更開闊了。附近工廠的老闆也很喜歡,常常來遛狗,」服務中心的前主任陳建延笑道。
陳建延今年7月調任離開之前,完整看到這片前庭翻新的過程,包括把車道移至側邊,撤除老舊的磚頭鋪面和圍牆等,如今從外圍的人行步道、前庭,一直到服務中心門口,全是平坦舒適、可以讓人自在走動的草坪,角落的大樹下還增設乘涼的木平台。
他如果工作上有煩惱,便走到木平台放空,感受清風徐徐,「是一個很窩心的地方。」之前舉辦員工表揚大會,大家也終於能離開室內講堂,到戶外以青草綠樹為背景拍照。
這種柔性的空間,過往在工業區裡是看不見的。
「我們想讓服務中心公園化,」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艾淑婷表示。台灣八成的工業區建置超過30年,除了設備老舊以外,只重視效率的規劃方式很難人性化,甚至有污染等負面印象。服務中心作為工業區內少有的公共空間,卻有衙門感,人行道不但窄,還經常被電箱、路燈、凸出地面的樹穴佔據,大家沒事根本不會來。
艾淑婷和設研院的團隊,邀請設計事務所合作,花費3年,改造全台四個工業區的服務中心,包括樹林、大園、大發,以及翻修範圍最大的台中港關連工業區服務中心。
「以『圓』作為主要意象,創造沒有方向性的場域,把人留下,」操刀關連服務中心改造的共序工事建築設計事務所創辦人洪浩鈞解釋規劃的想法。負責空間設計的他,和負責景觀的豫青設計攜手,先保留抗風抗鹽、適合港口環境的植栽,再做出環形步道、圓型木平台,以圓統整前庭,緩和工業區方正嚴肅的印象。
建築立面,除了加設遮陽的金屬窗框以外,刻意挑選兩種顏色相近,質感卻相異的塗料,遠看如天空的雲一樣潔白,細部又因為質地的粗糙變化而催生不同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