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臺北市政府
城市裡的藍色訪客!動保處公布這位「小精靈」的真面目
發布日期:4/14/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隨著自然生態復育的成果顯現,每年的3月至7月,臺灣藍鵲的育雛期成為了鳥類保護的重要時刻。
這段時間內,臺灣藍鵲會展開護巢行為,對於靠近繁殖區域的行人展現出強烈的防衛反應。
臺北市動物保護處提醒市民,若發現藍鵲有護雛行為,應保持適當距離,避免干擾牠們的繁殖過程。
藍鵲護巢行為:避免遭遇撲擊
臺灣藍鵲,亦稱長尾山娘,是臺灣特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廣泛分布於低海拔的闊葉林與鄰近山區的都市公園綠地。
當藍鵲進入繁殖季節,上一季的幼鳥會留下來幫忙照顧雛鳥。
為了保護幼鳥免受外界威脅,成鳥會展現出強烈的護巢本能,甚至會從空中對靠近的行人進行撲擊,目標通常是頭部或肩部。
如果民眾在戶外遇見正在護巢的藍鵲,應該遠離繁殖區域,並可用帽子或雨傘等物品保護自己免受藍鵲的撲擊。
此外,動保處也建議大家報告此類情況,並配合園區內的標示和公告,確保自己和藍鵲的安全。
(圖/臺北市政府)
養護藍鵲幼鳥的注意事項
藍鵲的幼鳥通常在孵化後的3至4週開始跟隨親鳥離巢。
若市民發現藍鵲幼鳥不慎掉落,應避免直接撿拾,應保持安全距離觀察是否有親鳥在照護幼鳥。
如果幼鳥沒有親鳥陪伴或有受傷情況,請立即撥打1959專線通報動物救援,動保處將派員處理並提供救援。
根據動保處統計,去(113)年內湖區發生了最多的藍鵲人鳥衝突,共接獲6次通報。
動保處隨後會派員到現場張貼告示,提醒民眾避開繁殖區,或採取適當防護措施保護自己。
遵守法律,共同保護藍鵲
臺灣藍鵲被列為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野生動物,任何移除藍鵲巢、干擾幼鳥或攻擊藍鵲的行為,將違反相關法規。
若涉及虐待、騷擾、獵捕等行為,可能面臨最高5年有期徒刑,並可處以100萬元以下罰款。
因此,動保處呼籲民眾尊重野生動物的生態權利,避免以身試法。
(圖/臺北市政府)
結語:共護生態,共享美好
臺灣藍鵲是臺灣珍貴的自然資源,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成為牠們的守護者。
透過適當的行為與措施,不僅能保護藍鵲的繁殖過程,也能保護我們共同的生態環境。
讓我們一起支持並尊重這些美麗的野生動物,攜手為地球的生態多樣性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