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新聞稿】 海科館與學校共同復育800隻的鱟寶要回大海囉!
發布日期:4/24/2023
為了搶救台灣日益稀少的鱟,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四年前與金門水試所合作舉辦「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活動,今年已邁入第四年。去(111)年更結合有18所學校參與鱟保母計劃,由各校師生們展開協助照顧鱟卵及幼鱟的孵化,成功孵化並陸續送回海科館將近有800隻1~2齡鱟寶寶。並於今(4月23日)日在財團法人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和新竹市政府的協助下,協同天行者慈善協會志工團隊,也邀請在地新竹市大庄國小一起成功的將800隻鱟寶寶進行放流。
海科館提到,鱟比侏儸紀的恐龍還早出現在地球上,當恐龍消失時,鱟演化成了現今的外貌,而成為你我口中的活化石。如今鱟血因疫苗或新藥研發等檢測對「鱟試劑」的需求、被補捉或食用、海洋污染、棲地破壞等因素,造成幼鱟沒了育嬰房,因此族群減少。台灣第一位研究「鱟」的博士楊明哲即曾說「當幼鱟消失在潮間帶,只剩海裡的大鱟,再過20年鱟將可能為消失在地球上的物種之一。」因此,為提升臺灣本島鱟族群的數量,「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展開了守鱟未來!
鱟的繁殖季節通常在春夏時節,雌雄成為夫妻之際,便形影不離,此時捉一隻鱟,常常捉起來就是一對!鱟脫殼1次即為1齡,成鱟的殼較硬,脫殼後的鱟殼早期常被拿來運用,當水瓢或煮飯菜的鍋鏟。因此閩南語中稱水瓢即為「鱟杓」,也是由此而來。
海科館說明,此次放流的鱟寶寶參與的學校有來自苗栗竹南國中、彰化草湖國中、臺北市星福國小、新北安康高中、三重高中、育達中學、瑞芳國小、野柳國小、和美國小、三多國小、基隆高中、基隆市暖暖高中、八斗高中、中正國中、西定國小、臺南三慈國小、嘉大附小及雲林三崙國小等校,這些學校的師生們從111年9月拿到分配的鱟卵開始著手照顧,期間學生除了觀察鱟卵和小鱟的發展過程並用心的換水、餵食,並記錄水質、溫度、計數及影像等工作提供給海科館研究員人做為人工復育重要基礎數據。
今(112)年「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_鱟保母學校招募計畫」也將在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的捐資支持下展開,並以學校為單位將招募10所學校參與本計畫,同時邀請10所學校的保母師生到海科館進行一系列的鱟保母教育訓練,學習當一名海洋公民科學家。詳細招募資訊請上海科館或天鈺基金會官網查閱。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
產學交流組連絡人:陳麗淑 主任/ (02) 24696000轉5010
媒體聯絡人:媒體聯絡人:陳楷甯 (02) 24696000轉3018/ 手機:0932358683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