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國立屏東大學提供
朱素貞編織創作展:《這是藝術品?》——時尚、藝術與環保的完美融合
發布日期:2/21/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在屏東大學的藝文中心,朱素貞老師帶來了一場別具風格的編織創作展《這是藝術品?》。
這場展覽融合了藝術、時尚與環保,挑戰了傳統的藝術界限。
並且將台灣原住民的材料與現代時尚元素巧妙結合,讓人眼前一亮。
(圖/國立屏東大學提供)
藝術與時尚的邂逅
朱素貞老師的創作展是她歷時一年多心血的結晶,展出了20個手工編織的包包,其中不乏模仿著名品牌「柏金包」的設計。
這些包包並非使用傳統的材質,而是選擇了台灣原住民部落常見的月桃葉鞘、豹紋呢絨布、以及塑料等多種環保材質。
每一個作品都未使用一針一線,全是手工編製,這不僅是藝術的創作,更是對環保與可持續時尚的深刻思考。
從奢華到環保——時尚的美學價值
朱老師以極簡的設計風格,將月桃葉這一常見的地方素材賦予全新生命。
並與模仿皮革的材料結合,創造出既有藝術性又具環保精神的作品。
她希望觀眾能感受到即使是塑料,也能擁有藝術的價值。
朱老師強調,塑料並非萬惡之源,如果我們能善用其優勢,如高可塑性、防潑水性及可回收性。
就能創作出兼具環保、時尚和藝術的作品,從而實現永續發展。
(圖/國立屏東大學提供)
小香風的藝術魅力
除了手提包,朱老師的創作還包括了9幅以知名軟呢外套為靈感的「小香風」掛畫。
這些作品將外套的領口、袖子和口袋等細節放大,並以織品的形式呈現,巧妙地融合時尚與藝術,讓整個展場充滿了濃厚的藝術氛圍。
朱老師背著或提著她自己的編織包包,穿梭在展場中,彷彿在時尚秀場中走秀。
讓人無法察覺這些作品實際上是用價格相對親民的材料創作而成。
(圖/國立屏東大學提供)
從部落到大師——傳承與創新
朱老師表示,月桃葉在原住民部落中十分常見,通常用來編織日常生活用品。
然而,她將月桃葉鞘運用在這些高端手提包的創作中,賦予其全新的藝術價值。
她希望能夠把這些地方素材發揮到極致,並且在部落內與族人共同交流,透過文化創意商品的方式,讓這些藝術品走向更大的市場。
展覽亮點
月桃編織包:利用台灣原生的月桃葉鞘編織而成,展現了地方素材在時尚領域的巨大潛力,也是綠色環保的實踐。
仿皮編織包:以鱷魚皮、蜥蜴蛇皮與豹紋布等材料打造,讓人看到不需取用動物毛皮的時尚選擇,符合生態永續的理念。
珍珠帶編織包:經過特殊處理的塑料,耐髒、防潑水,且具有珍珠般光澤,展示了塑料的美學價值,並強調可重複使用、減少浪費的環保概念。
小香風格掛畫:以知名軟呢外套的視覺元素為靈感,局部放大設計,轉化為牆上的編織作品,與包包創作相輝映。
(圖/國立屏東大學提供)
活動的歡樂與溫馨
展覽開幕式上,副校長劉英偉也親自出席,他表示朱老師的創作充滿了教育意義,並歡迎大家來欣賞這些令人驚艷的藝術品。
這場展覽不僅是藝術與時尚的交織,也是對環保的深刻思考,期待能引發更多人對藝術、時尚與永續的關注與討論。
朱素貞老師深信,地球上任何材質都能透過創意轉化為藝術品。
她希望觀眾能在這次展覽中,探索到時尚、藝術與環保共生的美妙,並領略不同材質與手工藝的無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