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高雄科工館提供
科學與藝術的交織:葉永烜院士「顏色相對論」畫展於科工館開展
發布日期:3/2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從2025年3月25日至8月31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科工館)將於北館6F的「太空飛行探索廳」舉辦一場融合科學與藝術的獨特畫展——「顏色相對論—葉永烜院士畫展」。
這場展覽不僅展示了葉院士長年來的藝術創作精華,也是科學與藝術跨界融合的完美呈現,令人期待。
(圖/高雄科工館提供)
科學家與藝術家的雙重身份
葉永烜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天文學家,研究領域涵蓋彗星物理、太陽系與行星起源、太陽系電漿物理等。
他的成就眾多,最為人熟知的便是提出了土星系統探測計畫,這一計畫最終催生了著名的「卡西尼-惠更斯號」衛星,對於天文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為了表彰他在這一計畫中的突出貢獻,NASA授予他特殊公共服務榮譽勳章,並在2023年頒發總統科學獎。
然而,葉院士的才華並不僅限於天文學領域。
他對藝術的熱愛與投入同樣深刻,並將藝術與科學視為相通的兩種表達形式。
他認為,無論是科學還是藝術,都是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和創新,最終達到對生命和宇宙的深刻理解與表達。
在畫筆的引領下,葉院士以獨特的視角捕捉生命、情感與時代的變遷。
展覽概述:「顏色相對論」的藝術探索
「顏色相對論」這一展覽名稱蘊含了對時間和空間的深刻思考,展覽引領觀眾探索時間流逝與空間變遷的相對性。
葉院士的創作跨越了數十年,源自於他在歐洲、美國及臺灣等地的生活經歷,也反映了他對不同時代背景的情感表達。
例如,葉院士繪製的德國花園畫作,充滿了年輕時無憂無慮的心境;而他對玉山的描繪,則表達了他對台灣山川的深厚情感。
在風格上,葉院士的作品隨著時間而變化。
早期的作品色彩豐富且對比強烈,後期則更為簡潔,並融合了中國繪畫的寫意與西方油畫的色彩。
他的畫作還曾深刻反映時代背景,例如疫情期間的畫作,生動描繪了人們戴著口罩的生活情景;又如描繪氣候變遷的畫作,則展現了他對環境問題的關切。
(圖/高雄科工館提供)
科學與藝術的交融:展覽背後的深層思考
葉院士不僅從科學家的視角出發,更從藝術家的角度重新解讀科學。
他認為,藝術家像畢卡索、大衛·霍克尼等大師的創作,可能與相對論、量子力學或非線性動力學等科學理論息息相關。
這一畫展正是葉院士對科學與藝術深刻融合的體現,邀請每一位觀眾在欣賞藝術的同時,感受科學的魅力。
(圖/高雄科工館提供)
展覽詳情
展覽名稱:顏色相對論—葉永烜院士畫展
展覽日期:2025年3月25日至8月31日
展覽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北館6F 太空飛行探索廳
(圖/高雄科工館提供)
葉永烜院士簡介
葉永烜院士是國際知名的天文學家,研究專長涵蓋彗星物理、太陽系及行星起源、太陽系電漿物理等領域。
他曾提出探測土星系統的計畫,並促成了後來的「卡西尼-惠更斯號」衛星發射計劃。
葉院士也獲得了多項科學榮譽,並在2023年榮獲總統科學獎。
他目前是中央研究院院士,曾擔任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及副校長,現為該校天文研究所與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場展覽無疑是一次跨越科學與藝術邊界的探索之旅,不僅是葉院士藝術創作的精彩呈現,也是一場豐富的視覺與心靈盛宴。
誠摯邀請所有喜愛藝術與科學的朋友,來到科工館,一同感受這場科學與藝術交織的精彩展覽,啟發我們對宇宙、生活以及自我的更多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