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座加氫站明年落地!1座噴1億元、至少虧5年,聯華林德看見什麼能源商機?
發布日期:10/25/2023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張儷寶 整理報導
「台灣講蓋加氫站大概有十年之久,」聯華氣體工業公司綜合產業事業群副總沈欣儒表示,加氫站不是新科技,早在2014~2015年國內中油、能源主管機關都曾跟著聯華林德遠赴歐洲參訪實際運作的加氫站。
不過,早年台灣的氫能發展不溫不火,自2022年起台灣最大工業氣體製造商聯華氣體(又稱聯華林德)一口氣簽了兩個合作案,喊出將在台灣建置首座示範加氫站,並與全球氫氣燃料電池商用車供應商Hyzon Motors共同開發氫燃料電池商用車。
接著今年4月,聯華林德更宣布與國內汽車龍頭和泰汽車(TOYOTA)合作,將TOYOTA氫能電動車Mirai引進台灣,一夕間氫能成為新能源界明日之星。
不過氫能載具要能上路,關鍵基礎設施加氫站不可少,台灣首座加氫站有望在明年第一季末至第二季初落地。可是加氫站短期難以獲利,台灣最大工業氣體製造商為何要出錢出力來投入?
聯華林德是聯華實業與德商林德集團共同成立的合資公司,也是台灣最大的工業氣體製造商,服務客戶遍及半導體、石化、醫療及食品製造業者,並強調其氫氣製程屬於低碳排,運用天然氣裂解產氫,並搭配碳捕捉(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技術。
為何氣體製造商要跨足蓋加氫站?主要是國發會去年3月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並將氫能列入12項關鍵戰略之一。「我們覺得這個時機成熟了,加上合資夥伴林德集團已在全球建逾200座加氫站,產品成熟度高。」沈欣儒說。
聯華林德希望帶頭建置示範加氫站,讓大眾看得到、摸得到,了解車輛是怎麼加氫、加完氫的效率表現,並協助政府機構建立法令與安全規範。
台灣第一座加氫站場址,規劃設在聯華林德位於台南樹谷工業園區的氫氣生產工廠,它符合氫氣生產最高規格的安全標準,透過工廠生產的氫氣,可就近輸送到示範加氫站。
重點是,這座示範加氫站蓋在廠內、非公開場域,能夠大幅降低社會大眾的疑慮。同時有助於聯華林德累積加氫流程的實作經驗,沈欣儒表示,生產完的氫氣運輸到加氫站,需調整氫氣的壓力,才能符合運輸載具需求。
即便合資夥伴林德集團在國外建置加氫站已身經百戰,但氣體溫度較低,在不同國家、不同氣候使用上會產生差異,必須「實際做了」才知道如何調整。
目前加氫站有兩種規格,一種是大型車輛需要350bar(壓力單位),小型車則是700 bar,小型車因氫氣可儲存的空間小,在有限的儲氫罐需要儲存較多的氫氣,因此需要較高壓力。到時加氫槍就有350 bar、780 bar兩種規格,類似加油站92、95汽油的概念。
「大家想到『氫能』車,都會想到是『氫氣』車,但這是兩回事,」沈欣儒解釋,氫能車是電動車的一種,它沒有引擎,使用氫當作燃料,透過燃料電池產電來驅動馬達。換言之,氫能車跟電動車一樣,同樣是靠電能來驅動車輛前進。
目前加氫站相關法規,能源局已於7月預告「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許可管理辦法」草案,制定加氫站相關設置規範,包含保持安全距離、加氫站應具備儲氫槽、氫氣處理設備等。
然而台灣若要進入氫能社會,做好社會溝通至關重要。無論是開燃油車、電動車或氫能車都難以保證一定安全無虞,「任何載具都有它的危險,但氫能已經是成熟技術,關鍵在怎麼做安全管控與規範,明確地讓大家了解,怎麼使用才是安全。」沈欣儒語重心長說。
因此在加氫站示範運行階段,業者建議不應局限單一運輸載具,可以多樣化,例如拖車、貨車、巴士、堆高機,甚至是機車等,先讓大眾感受氫能多元應用的可能性,接著政府再來思考哪些運輸載具能夠在台擴大推廣。
沈欣儒說,自家老闆、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苗豐強的支持是關鍵,苗豐強認為氫能是台灣未來能源的重要方向;加上聯華林德是聯華、德商林德集團持股各半,股權比例平等,雙方經過一番溝通才決定共同投資加氫站。
不過,聯華林德的目標並不是要販售加氫站,而是當中油或台塑等加油站業者切入加氫站的生意後,聯華林德能夠提供穩定品質且安全的氫氣,應用於氫能載具。目前聯華林德同步協助中油規劃建置加氫站,發揮彼此的優勢,共同推動台灣氫能載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