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教育部官網
教育部PBL-STEM+C計畫:提升教師運算思維與跨域教學專業能力
發布日期:5/28/2024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為了提升中小學教師的運算思維和跨域統整教學專業能力,教育部自2019年起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等四所大學推動「PBL-STEM+C跨域統整學習扎根計畫」。
此計畫旨在增進學生的邏輯與運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能力,透過專題導向式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將數學、物理、化學及自然等學科與日常生活素材相結合。
引導學生進行主題發想、問題分解、模式分析及邏輯推演。
(圖/教育部官網)
計畫團隊以資訊科技為工具,建立「恆星-行星-衛星」星系分層合作的概念,全國設置星球基地學校,形成學習網絡。
目前已成立109個小聯盟、996個基地,包含高中職106所、國中263所及國小630所,彼此相互支持共學。
一位臺中市光明國中學生在畢業前感謝蔡淑君老師,表示:「這學期我最喜歡的課程,就是製作創意功能的部分,因為那是在枯燥乏味的會考前的時期做的,這個課題完全激發了我的創造力和思考力。」
這是學生對蔡老師運算思維課程的深刻回饋。
在校長和教務主任的鼓勵下,蔡淑君老師加入了計畫團隊教師培力,改變了她對教學的看法。
她開始專注於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重新設計教材,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安全汽車設計師」課程,讓學生透過實際創作提升運算思維。
同時,她利用計畫團隊提供的NKNUBLOCK程式軟體,設計出「智慧教室冷氣」課程,並融入SDGs和AI影像辨識,開設「AI智慧創意捐款箱」課程,使學生在學習運算思維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國立臺南大學附小的王新昌、陳錦亭及王寧嘉老師,自2019年起成為計畫夥伴,從區域性行星基地學校到全國性國小編輯小組召集學校,持續與專家教授及各縣市教師合作。
他們發展出「多功能睡眠鐘」、「校園安全好智慧」、「空氣品質知多少」、「我與紫外線捉迷藏」等專題式學習課程,供全國參與計畫的學校教師參考運用。
(圖/教育部官網)
這些課程結合SDGs,並借鑒PBLWorks的課程發展資源,讓學生透過感受覺察、建構知能、想像實踐、公開分享等四個階段的PBL學習歷程,運用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知能,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
計畫主持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林鴻銘院長及各子計畫教授的指導,帶領種子教師團隊精進共備,獲得了2023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獎項的肯定。
教育部表示,教師透過PBL-STEM+C跨域統整學習扎根計畫的資源及支持,將科技學習概念融入課程設計,結合實務操作應用,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探究及分析能力。
進而引導學生主動發現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體會學習的樂趣,並持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