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評比╱認為成績等於能力 台灣學生數學「高成就、高焦慮」
發布日期:12/6/2023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PISA針對15歲學生閱讀、數學、科學與創造性思考能力進行施測,並於台灣時間昨日晚間18時公布2022年成績,台灣學生數理能力素來優異,2022年上升到世界第三,僅次於新加坡與澳門。但台師大衍生教育新創企業「數感實驗室」今表示,台灣的學生交出漂亮成績的同時,背後數學焦慮指數亦同樣高居世界第三,教育部長潘文忠受訪時坦言,台灣學生確實是高成就、高焦慮。
數感實驗室指出,台灣學生雖然能交出漂亮的數學成績,卻也有著高度的「數學焦慮」。根據PISA調查,通常數學焦慮高的國家,學生成績多偏差,但若以OECD平均成績是472分為基準,教育表現好的國家差不多都在基準線以上,此時便發現,台灣學生能力雖高居第三,數學焦慮指數同樣位於全球第三,僅次於西班牙、日本。
數感實驗室分析,台灣學生可說既焦慮但成績亦好,背後原因可能是學生投入較多練習時間以換取成績,或普遍認為數學成績等於數學能力,且考試時間短,但題目數量多。
{{AD}}
教育部今天稍早舉行部務會報,潘文忠表示,台灣學生確實是「高成就、高焦慮」,且亞洲家庭通常求好心切,也希望子女表現好上加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子內心焦慮。
教育部也嘗試從實務面上給予協助,潘文忠指出,「過去的數學對學生打擊確實很大。」但如新課綱下已對數學科拆分為A、B兩版本,也是考量到學生志向不同,如理工傾向的學生跟人文社會學科生即有不一樣的數學需求,讓學生不會均採用一樣的難度,「選擇需要的數學就好。」
再者,潘文忠也指出,過去也看過教學厲害的老師,多是善用實作讓學生了解幾何等概念,以此激發學子興趣、引導學生理解,而非囿於背公式。也因為學生常因數學課業卡關,加上前幾年疫情影響,教育部也建置如因材網等網站,幫助學生盲點對症下藥,「解開自己卡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