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作中的情感與堅持:《少年吔,安啦!》導演徐小明的專訪
發布日期:7/31/2023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楊繕瑛 整理報導】
台灣導演蔡曉松近日接受專訪,回顧了他於1992年執導的電影《少年吔,安啦!》的創作歷程。在談及當時的創作環境時,蔡提到當時台灣的電影界還是一個相對陌生的藝術形式,而他自己也只有有限的電影觀賞經驗。直到進入世新大學後,他才開始接觸一些不同於傳統的電影,但對於這些新鮮事物還只是一知半解。
蔡曾在1979年進入電影產業,並意識到當時台灣電影界對於製片的流程和敘事手法都有一套固定的慣性。劇本寫作也是按照特定格式進行,給人一種規律的感覺。儘管蔡也曾寫過一些劇本,但都是比較傳統的故事呈現方式。
而在接觸到《少年吔,安啦!》這個項目時,蔡已經離開電影界數年,擺脫了這種慣性思維。當時,著名導演侯孝賢和張華坤找到他,想聽他對故事的看法和感受。蔡分享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成為了這個故事的研究者,提供了許多意見和回饋。
原本這部電影已經有其他導演撰寫好的劇本,但在與侯孝賢和張華坤交流後,他們邀請蔡來擔任導演。蔡本以為這只是和老朋友的聊天,卻意外地成為了一項工作。這樣的轉變讓他重新回到電影創作的舞台,為《少年吔,安啦!》注入了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蔡曉松的《少年吔,安啦!》因獨特的創作背景和深刻的生活感悟,成為了台灣電影的經典之一,也讓蔡在導演之路上開啟了全新的篇章。
在專訪中,蔡曉松與徐小明深入探討了角色與演員之間的特殊關係以及當時創作的氛圍。徐表示當時的電影人非常簡單純粹,侯孝賢和張華坤希望幫助演員顏正國,並不是出於功利性的考量。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難以言喻的,特別是在創作過程中。徐回憶起在國外活動中,侯孝賢曾表示自己除了電影什麼都不會做,這種內在的強烈關聯與驅動力令他感到很受感染。
他們所處的時代,電影從商品化逐漸轉向表達與思索。侯孝賢和張華坤意識到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工作,並希望透過電影表達自己的問題和看法。他們不願臣服於現實中的輪迴,而是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尋求追求。即使當時他們持續推薦找回演員顏正國參與電影,徐小明覺得侯孝賢和張華坤在不斷到南部找他,也代表他們並不想放棄他。在這段簡單而純粹的對話中,彰顯了創作背後的情感與堅持。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