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推動食農教育,開啟學習新視野
發布日期:3/29/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為了促進食農教育的永續發展,教育部推出了為期五年的食農教育推動計劃,旨在鼓勵全國各地的優質食農教育工作者,擴展他們的影響力。
作為該計畫的一部分,教育部也協助農業部辦理了「第一屆國家食農教育傑出貢獻獎」,表揚了在食農教育領域作出卓越貢獻的團體和個人。
這其中,高雄市南隆國民中學和彰化縣北斗國民中學以其創新的食農教育計劃榮獲團體組優等獎,成為值得驕傲的代表。
高雄南隆國中:融合當地農產與跨文化學習
高雄市的南隆國中以當地特色農產品如美濃白玉蘿蔔、紅豆、美濃147米和台灣鯛為課程主題,積極與農會及社區合作,設計了包括食物日和實作課程在內的多元學習活動。
這些課程不僅推動了地產地消與綠色消費的理念,還巧妙融入了客家文化與雙語教育,讓學生能拓展跨文化素養和全球視野。
更有趣的是,南隆國中結合了先進的AI技術,打造智慧農場,並探索廢棄物再利用和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等議題。
讓學生在實作中學習如何從農田到餐桌的食農教育,並增強對家鄉的愛與對食農教育的實踐能力。
(圖/教育部)
彰化北斗國中:特教班開創食農教育新典範
彰化縣北斗國中則從特教班開始,藉由照顧植物來激發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懷。
讓每位學生都能在這片綠意盎然的環境中找到學習的樂趣與成長的契機。
學校成立了食農教育推廣團隊,並且將校園與社區的資源巧妙結合,推動地產地消的理念。
課程設計上,跨科學習的融合與每週課程的安排,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農業與飲食文化。
更令人讚嘆的是,北斗國中還創新使用AR與VR技術製作數位教材,拍攝了八部食農微電影。
並設置智慧溫室等農業場域,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學習體驗,讓食農教育更加生動有趣。
持續推動學校午餐與食農教育
為了確保學校午餐的品質,並推動健康飲食與食農教育,教育部將持續通過補助地方政府成立學校午餐輔導團,為學校提供所需的協助。
為了進一步提升學校的午餐輔導體系,教育部計劃在未來規劃更多的增能研習活動。
並邀請這些獲獎的單位分享他們的食農教育指標性案例,促進不同縣市及學校之間的經驗交流。
這些努力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師和學校的專業能力,也將持續深化健康飲食與食農教育的推廣,讓更多學生受益於這些充滿正能量與創意的學習方式。
這些計畫和活動不僅展示了食農教育的多樣性和創新性,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機會,從不同的學科與視角,感受到食農教育帶來的正向影響。
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更多學校和學生能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享受食農教育帶來的無限可能!
(圖/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