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提升學習體驗:戶外教育讓學生探索世界,拓展視野
發布日期:3/15/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戶外教育帶來的全方位發展
戶外教育不僅讓學生走出教室,更是一個能讓他們在真實情境中進行探索與體驗的寶貴機會。
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注重知識的吸收,也強調情感、體能及社會等方面的成長。
透過實踐,學生能夠理解學習的多樣性與深刻性,並感受與自然和社會的真實連結,為未來的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
多元課程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為了讓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家鄉,並實現守護自己土地的責任,教育部國教署在113學年特別補助全國101所高中職學校,開展多樣的戶外課程。
這些課程涵蓋了山野探索、博物館參訪、海洋教育、不義遺址認識及食農教育等領域。
透過「向山致敬、向海致敬」政策,學生的學習更加貼近生活,真正走進大自然,體驗與人類共同生活的美好。
(圖/教育部)
結合家鄉文化,學習的根基更深
國立仁愛高農的課程設計,將原鄉地理環境與在地文化結合,帶領學生走訪工藝館和泰安苧麻文化園區,了解苧麻的基礎知識。
學生不僅能夠學習製作臘葉標本和拼貼畫,還能將食品科學原理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透過苧麻製作原鄉料理,體驗這一傳統植物的多元用途。
這樣的課程讓學生更深入地與家鄉文化產生聯繫,並激發他們對土地的愛與守護之心。
親近大海,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基隆市立八斗高中的「八斗海洋公民科學家種子培訓」課程則專注於海洋教育,該校位於潮間帶附近,課程設計著重於讓學生從「親海」到「知海」,最終達到「愛海」的轉變。
學生透過潮間帶踏察與戶外體驗,深刻理解海洋的重要性,並培養他們作為海洋公民的使命感,積極關心海洋生態,發揮保護環境的責任。
(圖/教育部)
讓學習成為新常態,培養環境責任感
國教署強調,戶外教育是五育均衡發展的重要環節。
通過五感體驗。
學生能更加深入地理解自然、生態與文化,並在此過程中逐步培養起對環境的責任感。
未來,國教署將持續擴大補助,深入發掘地方文化,讓戶外教育成為學習的新常態。
並積極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接軌,推動環保與教育的雙重目標。
這些充滿熱情與活力的學習方式,不僅讓學生在課堂外收穫更多,也為他們未來的成長與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在這樣的學習旅程中,每一步都是對世界的探索,每一個經歷都是心靈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