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圖/教育部
藝術與性別平等教育:跨領域美感教育計畫助力學生探索多元性別議題
發布日期:3/8/2025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教育部自103年起啟動的「跨領域美感教育卓越領航計畫」,致力於透過美感教育促進社會議題的討論與實踐。
並透過課程設計,讓學生能夠學習、思考並理解性別平權的價值。
在這個婦女節(3月8日),正是對女性爭取權益的歷史回顧。
讓我們更深刻體會性別教育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並促使我們不斷推動性別平等的理念。
美感教育與性別議題的巧妙結合
在花蓮縣立國風國中,學校的「性別平等・友善校園」課程巧妙結合藝術與綜合領域,讓學生在創作中深入探索性別議題。
學生上學期學習視覺傳達和標誌設計,並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性別平等標章。
在這些藝術創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從視覺藝術的角度反思性別刻板印象,並藉由電影《關鍵少數》和《女權之聲》等作品。
了解性別平等的歷史背景,並認識到性別平等是通過長期的抗爭和努力取得的成果。
下學期,學生則在水墨藝術課程中學習描繪花蓮縣的象徵——蓮花,從中探索符號與文化的深層關聯。
透過這些藝術體驗,學生不僅學會了技巧,還能在創作中進一步反思性別的多樣性。
此外,表演藝術課程中的「女生男旦」現象,也讓學生了解性別角色的多樣表現,從而挑戰傳統的性別規範,培養尊重與包容的心態。
(圖/教育部)
透過藝術表達情感,建立健康人際關係
這門課程的另一大亮點是與輔導老師合作,設計的「告白信與分手信」書寫活動。
這一活動不僅幫助學生學會如何表達真實情感,還促進了彼此間的溝通與理解。
學生藉由寫信的過程,不僅能學會適當表達自己,還能避免性別刻板印象帶來的不健康關係,進而促進更健康的互動模式。
這樣的活動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情感表達能力,也讓他們在現實生活中更能實踐性別平等與尊重。
藝術課程與性别平等教育的完美融合
在臺中市立臺中一中的美術班,課程「溫柔的剛強/尖銳的柔軟—在藝術中看見性別的多元理解與詮釋」同樣成為了學生探討性別議題的重要平台。
這門課程讓學生在男生為主的校園環境中,藉由藝術創作探索性別角色的定義與規範。
課程通過問題引導的方式,激發學生思考:性別角色是如何被定義的?我們是否應該遵循社會既定的性別規範?
透過學習東方藝術媒材中的性別表現,學生們了解了日本當代藝術家會田誠和木村了子的作品,並創作出能夠引發觀者深思的藝術作品。
學校還邀請了百果藝術工作室創辦人蔡秉修先生,進行了裝裱與修復技術的講座,並探討了日治時期臺灣美術發展對水墨藝術的影響。
這一系列的課程活動,不僅讓學生在藝術的語境中理解性別議題,更使他們對性別的多樣性和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認識。
(圖/教育部)
促進性別平等意識,啟發學生的未來
這些精彩的藝術課程展現了跨領域美感教育如何成為性別教育的重要媒介。
透過標誌設計、戲劇表演和水墨創作,學生們不僅學習到實際的藝術技巧,還能深刻反思性別刻板印象,並理解性別平等的價值。
教育部也表示,未來將期待更多學校能夠透過藝術與美感教育的融入。
深化性別平等的意識,讓每位學生在多元開放的環境中成長為尊重與包容的大人。
這樣的教育理念不僅能讓學生從藝術中獲得感知,還能從中學習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性別平等,並促進彼此間的理解與尊重。
這不僅是對學生的教育,也是對整個社會性別文化的一次積極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