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高雄衛武營提供
《魚.貓》溫情登場:衛武營攜手曉劇場推動文化共融
發布日期:10/6/2024
新聞視界時報 記者 李翌淳 整理報導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長期致力於推動劇場文化的平權與共融,將藝術帶給更多族群。
10月12日(週六)與10月13日(週日),在衛武營戲劇院將呈現由鍾伯淵導演的曉劇場作品《魚.貓》。
這兩部劇作改編自黃春明的短篇小說〈魚〉與〈溺死一隻老貓〉,故事溫暖動人,展現了深刻的親情與土地情懷。
此次演出更特別邀請聽障與劇場演員共同演出,為觀眾帶來感動的共融體驗。
(圖/高雄衛武營提供)
兩部文學大師改編劇作一票欣賞
《魚.貓》的雙劇呈現特別值得期待,觀眾可以透過單一票價600元,感受兩部經典文學的劇場改編之美。
2019年,劇作《魚》曾登上英國愛丁堡藝穗節舞台,跨越文化界限感動了西方觀眾,這次在台灣的演出同樣將以其樸實的故事觸動心靈。
創造共融劇場:衛武營友善文化計畫
衛武營自成立以來,推出多項共融文化活動,包括「大眼睛大耳朵計畫」,為視障與聽障朋友提供無障礙的場館導覽體驗。
這些活動透過特製輔具與專業志工的協助,讓更多族群參與其中,並且舉辦了如「樹洞電音派對」和無聲電影放映專場等特別活動,深受不同族群的喜愛。
此外,衛武營還搭配了前導工作坊,讓不同障別的朋友也能參與到如《杜蘭朵》歌劇、《霞》舞蹈表演等精彩節目中。
至今已舉辦超過20檔以文化平權為主題的演出,努力將藝術融入每個人的生活,真正實現文化共融。
(圖/高雄衛武營提供)
《魚.貓》:用多元語言講述親情與土地的故事
這次《魚.貓》演出,在文化部「無障礙閱讀推廣計畫」的支持下,曉劇場藝術總監鍾伯淵巧妙將黃春明的小說改編,透過華語、臺語及手語等多元語言呈現,並結合偶戲表現手法。
聽障演員的加入,讓手語成為劇中重要的語言元素,為觀眾帶來創新的藝術體驗,深刻傳遞對親情與故鄉的眷戀。
故事中的溫暖與生命力量
《魚》講述祖孫之間的情感,阿蒼為了實現祖父的囑託,努力帶回珍貴的魚卻意外壓扁。
這條魚象徵著小人物的希望與尊嚴,也展現了面對挫折時,親情如何帶來支持與力量。
而《貓》則描述清泉村的長老阿盛伯,為守護家鄉珍貴的水源,勇敢抵抗現代化的侵襲。
故事中的村民即使面對無奈,也不失對家鄉的愛與渴望,帶給觀眾關於傳統與現代拉鋸中的深刻反思。
(圖/高雄衛武營提供)
曉劇場:創新與共融的藝術探索
曉劇場自2006年成立以來,一直專注於社會議題及文學改編作品,並積極推動表演藝術的共融與創新。
從《燕子》、《穢土天堂三部曲》到改編黃春明、張曼娟等文學大師的經典作品。
曉劇場的創作不僅豐富了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更藉由舉辦艋舺國際舞蹈節,成為了重要的國際藝術交流平台。
如需了解更多《魚.貓》的演出資訊,請至衛武營官網查詢(www.npac-weiwuy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