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口大國正式易主:是「印度世紀」而非「中國世紀」?
發布日期:4/19/2023
聯合國人口預測數據指,印度人口將持續增長至2064年、達到17億,中國人口將下跌至11.5億。到本世紀末,印度人口亦將回落,但兩者差距更大,印度人口(15億)將是中國(7.32億)的兩倍。
由於印度人口高度年輕化,預期其到2050年將佔據全球適齡勞動人口(15-64歲)的六分之一,印度國家銀行則預測國家將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而中國很快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到2035年,60歲及以上人口更將破4億,總人口佔比超30%,給青中年一代及國家財政造成難以想像的負擔。
{{AD}}
失敗的強制絕育政策
與一孩政策下、出生率驟降的中國不同,印度在計劃經濟時期嘗試強行控制生育的政策,一年內國內約800萬男性被絕育。設置公務員動員絕育指標、命警察動員男性結扎等——在1975年、總理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執政期間走向極端的計劃生育政策未幾夭,而英迪拉在大選中落敗亦與這項強硬政策不無關係。事件成了一代印度人的集體創傷,以致於後來的國家和各邦執政者都不敢觸及。
所幸,得益於教育、收入和醫療水平的增長,印度的人口增長速度在近二十年來顯著降低,從1971至1981年間近25%的增長率自然滑落至2001至2011年的18%,避免了外界憂心的「人口災難」的發生。
但穩步增加的印度人口還是達到全球第一,其青年人口量尤其引人注目。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人口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印度25歲以下人口比例達到40%以上,即5.6億,其數量之多,以致於全球同一年齡層人口中每5個就有1個來自印度。相比中國,其人口平均年齡更高出10歲。隨着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人力成本逐漸上升、製造業逐漸外遷,印度成了許多人口中下一個全球製造業中心的強力候選。
人口負荷還是人口紅利?
但這些數據還有另一面。印度不僅有着全球最大的、多達9700萬的未成年貧困人口(佔該國未成年人逾20%),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7年的報告,全球超過三分之一(約35%)的文盲都在印度,不識字的成年人數量達到2.87億,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來自農村;以農業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印度人口仍有近六成之多;由於地區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最需要提高識字率、教育水平的北方邦(Uttar Pradesh)、比哈爾邦(Bihar)、恰爾肯德邦(Jharkhand)等地區,教育資源亦最落後,教師/學生比例遠遠低於國家平均水平。
男女不平等的頑疾也嚴重製約着印度的「人口紅利」,2005至2021年間,隨着印度經濟的進步,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卻從32%下跌至19%,意味着如今每5個印度女性中只有1個受僱傭工作,與2021年前塔利班重新掌權前的阿富汗基本一致。根深蒂固的家庭觀念、性別歧視直接扼殺了印度女性的生產力。
儘管中國在其經濟崛起之處也曾面臨一些與印度類似的問題,卻遠沒有後者這般嚴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識字率已經達到90.9%,文盲人口約1.14億,到2010年則下降至6700萬。與本世紀初的中國相比,印度可能需要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更要彌補其在教育基礎設施上的缺口,否則未來將成為印度經濟支柱的這一代青年人,將很難走出貧困的陷阱。
老齡化:中國的嚴竣考驗?
中國面臨的人口問題或許沒有印度複雜,卻仍然十分棘手。在持續了長達35年的「一孩政策」結束後,育齡配偶的生育意願卻陷入低谷,以致於2022年中國首次出現負增長。這意味着過在未來將無法延續依靠龐大人口、勞動密集型製造業推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向高端產業轉移將是唯一的選擇。
與此同時,由於中國尚未成為高收入國家,隨着人口萎縮、勞動力成本上漲,高度老齡化的人口很可能進一步拖累經濟:勞動力短缺、消費放緩、製造業空洞化——這些在日本出現的現象或在中國上演。
中國老齡化研究中心2020年的一份報告中說,超過80%的老年公民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疾病,醫療加上日常護理支出對國家財政意味着巨大的負擔。而中國社會科學院(CASS)在2019年預測,中國的城市國家養老基金將在2035年之前耗盡。一些經濟學家因此指出,老齡化可能是未來幾十年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
眼下,延續了十多年的中印龍象之爭,前者結束高速發展期尋求轉型,後者雖坐擁龐大的年輕人口,二十一世紀,到底是以往所說的「中國世紀」,還是近年所謂的「印度世紀」?且看兩國如何一爭高下。
新聞視界時報-記者黃柏翰